1、食衣住
居民主食大米、面粉,部分高山或交通不便的农民产啥吃啥,主食包谷、洋芋。副食有蔬菜、肉食、禽蛋类,农民基本自产自食,部分作为商品销售,城镇品种繁多。食油多为猪油、菜油及其他调合油。民间习惯日食三餐,以午餐为主,早餐从简。待客一般自酿白酒,逐渐时兴果酒、啤酒,亦用糯米作黄酒。坐席,上席为尊,下席仅次,侧为陪客。现食宴席,先上凉菜,接上热菜,后上汤菜,越多越表明主人的殷实和热忱。居民无论婚丧寿宴,起屋请工均以酒为先,其酒规甚多。农民大多有抽烟习惯,特别是老农喜用烟锅抽自己种的烟叶,称“旱烟”。客人登门,主人先端茶递烟。在穿戴上,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,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而决定。在住房上,公路沿线条件较好的居民,均建钢混结构的水泥砖房,一般为二屋,第三层盖上红瓦。
2、婚丧喜庆
嫁娶,实行婚姻目田,男女平等,一夫一妻,目田恋爱,也有介绍人牵线搭桥的,但与旧俗迥然不同,通过恋爱互相了解同意,到婚姻登记机关登记领证后结婚,礼仪物品由男女约定,择良辰吉日或于节日举行俭朴婚礼。生小孩后,邻居好友送礼祝贺,满月时宴请宾客。丧葬,丧仪逐步由繁变简,日趋文明,农村一般是打丧鼓、唱孝歌;城区设有殡仪馆,多以开追悼会、奏哀乐、致悼词、佩戴白纱寄托哀思,但坐夜守灵、打丧鼓的习俗依然流行,仍实行棺葬。喜庆,主要是寿辰、迁居、建房、开业等,一般是亲朋好友送礼祝贺,并放鞭炮,主人以盛宴相酬。
3、岁时岁俗
过年,阴历腊月最后一天谓“除夕”,是过大年。一家人团聚,贴春联、贴门神、吃年饭,举杯畅饮。晚饭后,大部分收看电视春节联欢节目,部分下棋、玩牌,零点则放鞭炮迎接新年,互相拜年,恭贺新禧。元宵节,农民习惯在房屋周围烧干柴竹枝,火光冲天,谓之“赶毛狗”。部分玩灯拜年,以烟花爆竹迎灯送灯。清明节,家家上祖坟,前两天插“清明吊”,焚纸钱烧香,添新土培坟。端阳节,五月初五为头端阳,煮鸡蛋、蒸粽子、门插艾蒿。是日,接姑娘回娘家。十五日为中端阳,二十五日为末端阳。六月六,家家把衣物曝晒,谓之“龙晒衣”。中秋节,是日做美餐自食,夜晚若皓月当空,各家各户设香案、摆果品、月饼,敬月亮神。重阳节,是日多爱上山登高,并采集重阳菌、野板栗和观赏深秋艳色。小年,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过小年,家家烙灶饼、送灶神,谓“司令爷上天,好话多说”。是日,是“老鼠嫁女”之期,忌推磨、动剪刀。公历法定节日,有“元旦”、 “三·八”国际妇女节、 “三·一二”植树节、“五·一”国际劳动节、 “五四”中国青年节、“五·一二”护士节、“六·一”国际儿童节、“七·一”党的生日、 “八·一”建军节、“九·九”老人节、“九·十”教师节、“十·一”国庆节等。
4、迷信禁忌
迷信,农民相信“信则有,不信则无”和“算福不灵算祸灵”,导致算命、看风水、择期,镇内一向盛行。完婚、出殡、乔迁、修造均要择吉日良辰,对宅基地、葬地、猪圈、牛圈均下“罗镜”,选择“风水宝地”。忌讳,在人际交往中,有诸多犯讳之处,如“死”字,老人之死,谓“老了”、“过辈”、“归西”:小孩死了,谓“跑了”、 “丢了”。民间正月不洗被子,忌“真(正)背(被)时(湿) ”,还忌讳夜晚乌鸦哀鸣、猫头鹰吼叫、飞鸟(燕子除外)入舍、狗子哭泣等都视为不祥之兆。